大家都说李景隆为大明第一战神,其实是欺负没学过历史的人,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如果李景隆这种屡战屡败、比赵括纸上谈兵还自大无知的人能成为第一战神,徐达、常遇春这些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战将该置于何地?
李景隆虽然不学无术,掌兵而不会带兵,是将军却不会打仗,但他的确是将门之子,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李文忠。李文忠在明初战将当中战绩可以排到第3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姐姐,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儿子李景隆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孙。李景隆才能平庸却能身居高位跟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李文忠跟着舅舅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勇猛非凡,立功无数,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承了父亲的爵位。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后来消失不见了的建文帝。建文帝非常器重眼高手低的李景隆。这可真是瞎了眼了,李景隆的无能明眼人都知道,他被人们私底下称之为白面书生,只会吃闲饭。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级战将基本上被老朱清理光了,能战的武将丧失殆尽,建文帝无奈启用已经高龄的耿秉文。耿秉文出师不利,一战战败之后,便被建文帝拿下,启用李景隆对付朱棣。
当李景隆率领50万精锐直捣黄龙到达北平的时候,朱棣对其视而不见,干脆留下自己的次子朱高炽驻守北京,自己跑到宁王那里去借兵去了,这种不屑是对李景隆的最大侮辱。李景隆也不负朱棣厚望,北平久攻不下,还被敌人夜袭。好在手下有能人瞿能给他出主意,要攻击北平最脆弱的张掖门,李景隆却怀疑瞿能要与他争功,居然停止了攻击,导致功败垂成,到手的鸭子飞了,不愧是第一战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之后李景隆的50万大军又被朱棣的十万人马困在河北猛踩,李景隆一见形势不妙,自己脚底抹油先跑了,直接给朱棣南下让了路。当朱棣杀到南京城外的时候,李景隆真当孙子,居然乖乖打开了都城城门,欢迎朱棣的到来。他帮助朱棣完成了靖难之役的临门一脚,直接戏耍了重用提拔自己的建文帝。朱棣当政之后,还是非常重用李景隆的,但李景隆名声实在太臭了,遭到众大臣的弹劾。朱棣只能服从民意将李景隆软禁起来,第一战将最后在孤独病痛中死去。看来并不是并不都是虎父无犬子,李文忠要知道李景隆后来的辉煌战绩直接会被气死。
赵括在被围死之前,给赵孝成王的战报也一定都是宣示胜利的。
1.赵括在获得统帅大印之前,一定是向赵王保证过的,他会用速决战,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秦军主力;
2.他在决定发动总攻之前,也应该做了很多乐观的估计,并且把自己的战略规划呈报上去,那肯定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3.在被围死之前,“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如果赵括这时向赵王汇报工作,依然会是胜利的战报;
4.然而失败来得太快了,白起的两路奇兵、正面的壁垒、秦昭王调集来实施更大包围圈的秦军,迅速进入了指定的战区,实现了战术切割,赵括想不到,赵王想不到,等到包围圈已经成为铁壁合围之际,即便想要调兵,也已经来不及了。
5.有人认为,秦昭王事先没有准备,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秦国一直是准军事化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恐怕在听说赵括替代了廉颇,白起秘密替换王龁之际,秦昭王就已经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了。等到白起初步得手之后,迅速调集大军,开赴前线,根本不给赵括和赵王以反应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