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 >> 黄龙新闻 >> 正文 >> 正文

解读黄龙溪

来源:黄龙 时间:2022/7/9

古镇睡卧在成都下游的锦江岸边,临江吊脚楼把锦江的流水望得一览无余,暖风轻柔地吹拂着朴素的乡民,偶尔也会有人为生计而破坏田园牧歌般的静穆。走在山间的曲径小路上,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今天有幸来到清代诗人卓秉恬、王侃笔下充满诗意的黄龙溪古镇,乘一叶扁舟桴槎,只见三百多年前张献忠与明将杨展在古镇金戈铁马的战场已变成苍翠的山峦,锦江的流水斑驳陆离浸润着两岸的沃土,我犹如寻找到了西部的江南水乡。长久以来我心目中如诗如画般的古镇,在黄龙溪这座百年孓遗温婉如玉的胸怀里,我看到了郭沐若、刘永嘉等文人一路迤逦而来,为了他们心中美的归宿宁愿远离尘嚣。斜阳荒径,古树野花,江村老屋,知己对床夜话,倾心而谈,乃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在一瞬间我所看到的真实却令我回归到现实之中。古镇让我沉默,沉默如夜的黄龙溪。有一部分黄龙溪古镇的老者已是白发苍苍,他们或坐在古老的房屋前,无言无语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苍生;或在人流涌动的街头叫卖当地特产芝麻糕,而此时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子孙们却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奋力地拼搏着,过着优越的现代化生活。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原来古朴古镇的黄龙溪不是真实的,没有峨冠而行、彬彬有礼的绅士装扮的前人,只有那些紧跟时代潮流的、穿着时髦的女郎和西装革履的先生们,是一个虚幻的、无法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人类的心理都是趋同归一的,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新生活,在物质上与时代同步,在精神上与潮流合拍。古镇黄龙溪作为文化传统的西蜀时期的模型与样板,它给予人们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暂时的寄托。在与现代的喧哗与骚动作激烈抗争之后,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个能体味平静如水的栖息之地,消除心灵上的不快与羁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谋求心理上的某种平衡。这座川西名镇就是现代城市与传统民间的复合。对于普通古镇人而言,他们提高现代生活水平的愿望更强烈于对传统生活文化的追求。当岁月之神召唤这些老人一个个进入极乐世界之后,黄龙溪古镇的老屋将更加颓废,锦江的流水也更加浑浊,江中的舟楫不再飘浮,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出去奔向现代化的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回来。失去了白发老者的古镇,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也许黄龙溪古镇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与这些即将消逝之物联系在一起的,人为的挽救可能也无济于事。传统诗意的川西名镇,似乎只存在于清代王侃的“人宿江边雁宿汀,夕阳红处晚峰青。蓼花历乱横渔艇,灯火萧疏暗驿亭”和卓秉恬的“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以及郭沐若、刘允嘉这样的归去来兮者的心中。因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已经不可重来了,于是他们寻觅到了川西水乡古镇黄龙溪去感悟古朴的民风,去领略川西水乡古镇的淡泊。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追求的只是一种虚构的理想主义境界而已。于是我思索着,现代文明追寻着传统文化只是一些附庸风雅而已,穷其底蕴只是想对滚滚红尘的一种逃避罢了!也许是对人际关系上的世态炎凉感到憎恨,而渴望得到一份心灵上的宁静和安慰吧。不知现在这座川西水乡古镇怎么样了?只是在假日里去的游客还是那么多,他们烧香许愿或驾独木舟在江上兜风,唤起了游客们思古之悠情,如果它不得不从地图上消失,那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它确实仅仅是个孑遗,它还会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奏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满眼靡丽终归是过眼云烟,历史一直是这样无情地演变着,如滚滚锦江流水冲涮着经年深厚的积淀,将过去化为齑粉,在炎凉的世态中去识别真伪,在激烈的竞争中去积累生存的智慧,在成功与失败之中去提高自己的意志,在诱惑之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渺渺回眸,红尘梦醒自知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