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 >> 黄龙资源 >> 正文 >> 正文

60后小时候,过年有三盼痛饮黄龙府

来源:黄龙 时间:2025/6/24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原来有句话,叫“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时有三盼:盼过年吃好吃的,盼过年穿新衣服,盼过年放鞭炮。记得那时候,从年头到年尾,每天吃的基本上是玉米,包括玉米面饼子,玉米碴子粥,玉米面糊糊,腹内没有油水,每顿吃得很多,还总好饿。天,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能吃到细粮(大米、白面)和肉,所以特别盼过年。我家过年,一般早晨主食是大米饭,副食是猪肉纯粉条子;中午主食是馒头、花卷,副食有肘子肉、鸡肉、炒干豆腐、炒毛葱等,晚上当然是吃饺子。年夜饭根本没有今天这么多样,甚至动动手指,在网上就可以订制到各地的美食,有的新春佳宴多达十余个品种,简单处理一下就可上桌,给过年增加了新的乐趣.厨哈哈新春家宴10道年夜饭半成品菜套餐大礼包京东好评率94%¥购买已下架初一、初二、初三这几天,主食有时变成豆包,副食里也能有肉,真是解馋啊!吃过饭小伙伴到一起,就互相比,这顿你家吃啥了,他家吃啥了,有肉菜吃的孩子十分洋洋得意!由于物资紧缺,那时候,买粮需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都是按人口按计划供应的。由于当时的布都是纯棉的,一人就一套衣服,没有换洗的,加上干农家活费衣服,所以衣服很容易坏。当时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有句口号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大人穿坏了,改一改给小孩穿,哥哥或姐姐穿完再给弟弟或妹妹穿,标准就是不露肉,至于颜色、款式什么的,根本就没概念。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在新裤子上弄个洞,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尽管穷,要强的母亲,每年过年,都要给我们姐弟每一人至少缝制一样新穿着,也许是上衣,也许是裤子,或许是自家做的鞋,总之能见见新。为了给我们赶制新鞋,冬日的晚上睡一觉醒来,还能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拥被纳鞋的身影。这仅有的新衣新鞋,一直要等到年三十的早上,母亲才拿出来给我们穿。今天的孩子可能答不上,新棉鞋与旧棉鞋有什么不同?答案是新棉鞋比旧棉鞋暖和多了。同样在室外雪地里玩,穿旧鞋的小伙伴冻得直跺跺脚,而穿新鞋的就不用。新与旧,差别太大了。男孩子,总是有些野性。过年时,手里要有两样东西,一是灯笼,二是鞭炮。手提的小灯笼,自己可以制作。而鞭炮,则必须是要买的。为了能拥有一挂小洋鞭,有时就和大人谈条件,比如连续扫院子到过年,父母才肯答应能多买一挂一百头或二百头的小鞭,由小孩自己决定支配。年三十晚上发纸时,不论穷富,家家都放鞭炮,但那是大人决定的。而对于小男孩来说,是把小鞭放在兜里,再弄一支烟卷,在小伙伴面前,时不时地拿出一个,点着弄个动静,或吓人一跳,那才是神气。如果家里实在困难,大人不肯花钱给买着玩,还有一招儿,那就是初一早晨早起,到各家头天晚上放鞭的地方,在一地红纸屑中寻找散落沒炸的小鞭,兴运的话也能捡到十个、八个的,然后在小伙伴面前放。今天的孩子,对这些事可能都无法想象和理解了。但这就是改革开放前当时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物质生活贫乏时,人的盼头多。不像今天的孩子,所有的物质欲望基本都能满足,反到快乐少了。如此说,有盼头也是一种好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