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 >> 黄龙资源 >> 正文 >> 正文

郭子仪为何能哪般权倾朝野呢

来源:黄龙 时间:2023/2/15

郭子仪为何能哪般权倾朝野呢?

年羹尧一日之间,从一品贬到杭州城门,虽是咎由自取,但自古君王寡恩如是,长孙无忌虽凌烟功臣之首,也落得满门抄斩,韩信要个假齐王招刘邦忌恨,纵贬为淮阴侯也不得独善其身,岳飞欲捣黄龙,却十二道金牌催回,风波冤狱,上下震惊,直到孝宗即位,方得平反,追谥武穆侯。太祖杯酒释兵权,实乃重将福分,而汾阳王郭子仪权倾朝野三十余年,连卢杞尚不谗身,死后休朝五日,天下同祭,皇恩赐坟坟高三尺,自古以来,惟令公也。此赞!

李豫接手的大唐帝国,早没有了往日的雄风,叛军还在到处作乱,财政陷入危局,朝中也缺乏良臣。他没有可信任的人,可以倚靠的,在外是拥兵自重的将领,在内是作威作福的宦官。好在,李豫有郭子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前期即是平叛主力大将。马嵬驿政变之后,李亨奔灵武,召郭子仪回朔方,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希望他收复两京。郭子仪不负所托,帅15万大军与叛军在香积寺附近大战,一举收复长安,随后兵发洛阳,新店一战,洛阳收复,郭子仪立下再造大唐之功。到年,九节度围相州,由于缺乏统帅,又被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掣肘,联军被安庆绪、史思明联军击败,郭子仪背锅,被免去职务。此后,郭子仪多次背锅,成为大唐有名的“背锅将”,他又多次力挽狂澜,稳固江山。

年,李豫即位不久,听信程元振的谗言,解除郭子仪的兵权,方他去修皇陵。此时,天下局势又变,叛军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又从李光弼手中攻取了洛阳。此时,西北的吐蕃、党项等不断犯边,蚕食大唐领土。在此危急时刻,李豫又一次启用郭子仪,并向回纥借兵10万,一举再次收复洛阳。不久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害,叛军内乱,唐军趁势进攻,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正式结束。内乱一除,外患又至,吐蕃攻陷长安,李豫奔走陕州,郭子仪统领各地勤王之师,用声东击西之计将吐蕃赶出长安。经此一役,李豫彻底服了郭子仪,赐他铁券,并画像于凌烟阁。

郭子仪的赢家心得,概括起来其实就五个字:忠、信、勇、严、度。忠:不恋兵权,随叫随到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畅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多次挽救大唐于威势之中,而且并无功高震主,专横跋扈的举动,受到唐代历代帝王的重用和信任。唐德宗李适继位的时候,甚至将郭子仪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由此可见郭子仪在唐朝的地位有多高。建中二年,活了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满朝皆悲,唐德宗更是罢朝五日,表示哀痛。他下令命郭子仪陪葬建陵,特赐在一品坟高丈八的基础上,在加十尺。郭子仪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对于唐朝证据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生前光辉,死后荣耀,位极人臣。

不得不说郭子仪是难得的能够善终的人臣,当然也是最能够揣摩皇帝心思的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