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是中国人内心家国情怀永远的寄托,不过这一国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早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国旗,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源于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大不同,使得中国古代对“国旗”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相比于西方社会的长期分裂局面,中国历史上对自身的主权认同感非常高,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仍然对“统一”有极大的执着。
西方社会中,认为分裂双方间的合并是“一方征服另一方”,而中国古人认为这个过程是“实现大一统”。
最初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国旗,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了西方古人要比中国古人更在意彼此间的不同。“国旗”这一产物,就是西方社会不同势力为了区分彼此而创造出来的概念。
中国古人根本不认为彼此间有太多不同,至少大家同为华夏子孙、炎黄儿女,同宗同源,自然属于同一个国家。因此,中国古人更讲求求同存异,认为彼此应当在保留一定差异的基础上承认同一主权。
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过国旗,更没有人提出过“国旗”这一概念。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晚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后,中国逐渐同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接轨,“国旗”这一概念开始随之传入国内。
最初,晚清政府并没有设计国旗的想法,他们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西方人的武器和先进经济思想上,对其他的内容一概采取保守政策。国旗虽然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但对清朝政府而言用处并不大。
彼时,除了战争以外,晚清政府同西方列强间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即使是被迫打开了通商口岸,晚清政府仍然没有非常主动的经济往来意愿。因此,晚清政府自身对国旗的需求并不高。
对国旗需求最高的群体,是从事贸易往来的商人们,尤其是经营海上贸易的商人们。自从晚清政府打开国门后,不少商人看准时机,开始经营海上贸易,这是一笔风险很大,收益同样很高的买卖。
贸易往来初期,清朝主要向西方出售瓷器和茶叶,这些商品获得了西方百姓的喜爱,成为当地的畅销品,为商人们带来了大笔收益;而西方国家售往清朝的诸多日用百货类商品,根本得不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市场的认可,销量奇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上贸易非常受当时的商人们追捧,同时晚清政府对此也非常看好,只是并没有提供过多的支持。国旗最开始引起的问题,就是在这些海上贸易往来中。
当时在清朝海域附近进行贸易活动的国家很多,为了区分彼此,每个国家的商船都会悬挂属于自己的国旗。可是清朝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国旗,这让商人们非常头痛。
按照当时的国际法律和惯例,如果一个商船没有悬挂国旗,那么其他商船就会拒绝同这个商船进行交易。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出现某些不合法的商船成为自己的交易对象等意外。
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在海上进行正常的交易,许多中国商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其他国家的“身份”,在自己的商船上悬挂其他国家的国旗。这种行为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一些利益上的伤害,因此很快被许多国家禁止。
一些国家的官员同这些想要继续进行交易的商人们合力建议晚清政府设计一款属于自己的国旗,可惜遭到了晚清政府的忽视。为了不继续惹怒西方国家,晚清政府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不允许任何商船悬挂其他国家的国旗。
为了区分舰船,清政府内部曾经设计出一款标志性旗帜
至于那些商人们何去何从,晚清政府从来没有考虑过。真正迫使晚清政府不得不直面国旗问题的源头,是晚清政府对海军力量的需求。这一需求几乎贯穿了晚清政府后期的整个时间段。
科学技术落后的晚清政府,在研究战船制造等方面,根本跟不上国际的脚步,面对西方人设备齐全的海军,清政府的海上军事力量几乎为零。经历过几场战争后,晚清政府迅速意识到自己急需海军,开始有意向西方列强购买舰船和枪支弹药。
促使晚清政府加快建设海军脚步的另一股力量,是太平军的出现。自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晚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政府内部的焦虑感越来越重,对海军力量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高。
在筹备组建海军期间,晚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旦海军筹备完成,要如何将自家的海军同其他国家区分开?商船的区分或许并不重要,但海军舰船的区分对海上作战的关键性作用无法忽视。
这一时期,晚清政府内部曾经为了区分自家舰船设计过一款旗帜,但这款旗帜并不能称之为国旗。因为这款旗帜设计的初衷,只是为了海军,同时旗帜的使用范围也只限于海军。
在需要使用国旗的其他场合,这款旗帜并不会被提及。不过这款旗帜,同后来的“黄龙旗”有许多类似的元素,通常被认为是“黄龙旗”的早期雏形。
该旗帜为长方形,底色为绿色,有黄色对角线交叉,中心是黄龙图案。之所以选择绿色作为底色,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很少使用绿色作为自己国旗的底色。晚清政府不希望因为旗帜类似发生什么意外,自然要避免同西方国家的国旗类似。
黄龙图案,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同时也寓意着晚清政府对海军的高度期望:他们希望海军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穷途末路的晚清政府,只能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寻找一些安慰。
可惜,最终因为在舰队成立后的指挥权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晚清政府没能成功从西方国家手中买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舰船。组建海军的问题暂时搁置,这款旗帜自然也就没能真正投入使用。
在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人不断努力下,国旗最终出现
虽然海军暂时没能组建成功,但是海上贸易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在商人们的不断请求和其他国家的干涉下,晚清政府内部终于出现了一个愿意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恭亲王奕。
奕是晚清时期的实权王爷,在晚清政府内部颇有话语权,接收到这一问题后,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改变。
虽然奕同西方国家的交流并不多,但他也深知“入乡随俗”的道理,想要融入其中同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自然要接受他们内部的许多潜规则。
每个国家的商船都悬挂属于自己国家的代表性旗帜,这就是潜规则的内容之一。为了让商人们不再受到其他国家的排挤,奕决定使用一款旗帜代表清政府主权,当然,这款旗帜只是作为一种代表使用,并不是真正的国旗。
这种解决方案,其实来源于奕同自己一个法国公使朋友的交谈。按照法国公使的说法,发展到此时,很多船只都不会悬挂自己国家的国旗,而是只悬挂自己的船旗,只不过船旗上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国旗痕迹或国家标识。
借鉴了此前筹备海军时设计的旗帜后,奕决定使用一款黄色龙旗作为中国的代表。这款黄色龙旗并不是后来的“黄龙旗”,而是同它极为相似的一款旗帜。奕决定将这款旗帜作为所有中国船只的船旗使用,以此作为清政府治下船只的代表。
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奕特意向曾国藩询问旗帜是否不妥。曾国藩认为这款旗帜和八旗制度中的正黄旗太过相似,所以将旗帜的一角削去,把旗帜的形状从同西方国家相似的长方形改为三角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船都在使用这款旗帜作为中国商船的代表旗帜。这款旗帜在西方国家中打下了一定的社交基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晚清政府对国旗具体形象的确立。
中国第一款国旗的出现,和晚清名臣李鸿章关系最大。彼时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参加国际会议,在会议上,其他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旗,唯独晚清政府没有。
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形象,避免因为没有国旗受到西方国家的进一步“羞辱”,李鸿章向慈禧太后提议设计属于自己的国旗。至于当时的国际会议,李鸿章暂时使用了类似于奕选取的三角黄色龙旗作为代表。
经过李鸿章的提议后,设计国旗的问题很快落实,没过多久,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就诞生了,这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黄龙旗”。自此之后,黄龙旗开始逐渐被广泛使用在各个场合,成为当时中国的代表旗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