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轻人,真是让父母为难,30岁上下还不成婚,催婚的话说了万万千,往往亳无成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到了这一代人身上,为什么这么难呢?
催婚无效,静下来细想,这一代的婚姻,还真与祖辈有所不同。细细分析一下,可能比单纯催婚更有意义。
读书耗去青春时光。
今天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而读完大学,年龄往往都在二十三、二十四岁。可能有少数孩子在大学期间处朋友,但毕业后能真正成婚的并不多。多数孩子因为要学习,因为同学来自天南地北,毕业后去向不定而不敢考虑婚姻事宜,但年龄却在不断增长,毕业时已经超过婚姻法规定可以结婚的年龄,已属大龄青年行列。
刚入职忙于工作。
与原来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不同,这代孩子要自己找工作。在大学生遍地的情况下,找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许多孩子是不断降低标准、用时一、两年最后才入职。而入职后,作为新人,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包括业务知识,包括接人待物。许多孩子为了把工作做好,不得不推迟恋爱婚姻。
人地两生难寻爱。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孤身一人在异地求职,没有父母、亲友在身边帮助介绍对象。他或她本身需要了解相识的同龄人,身边的同事也需要时间了解他(她)这个人,两三年时间一晃过去,年近三十还是形单影只。
附加条件重如山。
在越来越现实的婚姻面前,“有房有车"成了婚姻的必备先决条件,不具备直接免谈。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如果家里没条件,只靠自自己每个月的几千块钱,又要日常支出,又要人情往份,要解决房子、车子几乎不可能。于是不得以,只能一拖再拖。孩子又不想对父母说让家长为难,只能自己默默吞咽苦果。
考虑太多难抉择。
近三十岁的人,已到而立之年,己过了“冲动"的年龄。而婚姻,又是一个多附加因素结合的抉择,包括相貌、身材、性格、学历、家庭、贫富等诸多方面。总怀有不甘之心,总寄希望于下一个,逐渐就在这种“清醒"中把自己拖成了“剩男剩女"。
婚配,本是动物的本能。我们的上辈,就职在祖籍老家,工作定下来后,父母亲属就给张罗找对象,而孩子本身一般不到二十岁,自身尚无主见,全凭父母做主,复杂问题往往简单解决了。
而今天的孩子,面临上述诸多问题需要自己破解,难免出现“大而不婚"的现象。
理解孩子!!!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各位当婚的男女、各位催婚的父母,有什么见解,望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