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景区的文化主题,文化和旅游部这几年越来越重视。正在修订中的《旅游景区等级质量的划分与评定》明确提出了文化特色和主题要求。具体体现在:细则一《资源质量与市场影响力细则》“资源吸引力”中的“资源景观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要求;“主题特色魅力”中的“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具有独创性、唯一性或引领性”要求;新增加的“综合消费功能”,从产品到产业,无不浸透着文化意蕴。至于“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辐射力,更要靠文化的传播。最新提出的、体现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主题强化度,已被确定为“市场影响力”的重要评价因子。
对于细则二《设施与服务质量评分细则》的八大项中的“特色文化”,以及“综合服务”中的“文化主题性、文化丰富性、文化展示和文化体验”,更是对景区文化主题的进一步诠释、强化、延伸和布局。
我们总是喜欢接近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的人,并乐于做些有趣味、有感受、有价值的事情。旅游活动也是如此,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休闲旅游时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断加重,文化主题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个文化主题,体现出一种文化意蕴,表现于外在形式上就是特色,这种特色除了流于表面的独特景观和独特产品体验,其内里需要注入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
景区一旦具备了富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主题,其景观、产品设计以及产业布局,就有了方向和依托;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就会产生底蕴,凝铸为景区的灵魂,并彰显出个性和气质;景区也就有了品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景区特色,这样的景区才有垄断性或唯一性。
所谓文化活化,就是深度发掘并重新认识旅游景观价值,从多维的角度提炼景区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完成从静到动、从生硬到鲜活、从观光到体验,从产品到业态,再到游憩、度假和旅居的系列转变,即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全面提高旅游景观的品位与档次,有效提升景区产品价值和游客体验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希望到黄龙自然景区内不仅仅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的知识的愿望愈加强烈,这些新的市场变化就更需要我们将黄龙的历史文化、科学内涵运用通俗易懂、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述出来因此,在景区这段内设立黄龙历史文化、科学内涵展示系统是解决和克服游程枯燥无味、让游客更好更深的理解黄龙,提升旅游品质、强化文化主题的好途径。
设想一:挖掘和利用黄龙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亮点,在后寺广场编排一场集传说、信仰、历史、民俗活动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在游客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游客演出,突出黄龙文化主题,增强游客体验感、参与感,在体验中接受黄龙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熏陶。
以黄龙后寺为实景的演出应短小精悍,从黄龙寺的传说导出黄龙历史,展示黄龙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以“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为特点的地域文化特点,展示独特的藏羌回汉民族风情。黄龙文化底蕴深厚,儒释道文化三教合流,另外还有几千年沉淀的民俗文化等,通过去芜存菁,将黄龙景区融入儒释道中的民间祈福文化与民族融合的“和”的核心思想提取出来,从而形成“来黄龙,和天下”的文化主题,使黄龙文化形象更加突出,与旅游市场更加接轨,文化主题得到强化。
演出活动的时间应在景区宣传册、入口大屏、索道入口、后寺广告等游客集中的节点进行预告。
设想二:围绕黄龙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进行黄龙文创产品的开发与销售,通过文创产品让旅游者得到文化体验,是文创产品设计的初衷,要让旅游者通过购买文创产品,感知黄龙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黄龙文创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不是文化艺术品创作,而是市场需求,通过文创产品让旅游者得到文化体验,是文创产品设计的初衷,因此必须要进行深度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不同群体对产品价格、质量要求不同,必须根据消费者特征,在价格、质量、艺术性、文化性之间寻找均衡点。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能够强化黄龙文化主题,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延长黄龙旅游的文化体验感。
设想三:为体现黄龙文化在黄龙后寺、中寺、接仙桥、罗汉堂等四个位置设置互动性、教育性较强的展示系统,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黄龙独特的历史、民俗、科学文化内涵。
以黄龙的“龙”为切入点,通过设立展示区,基本游客以步行15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个兴奋点的展示路径设置,以“龙从何来——形说、神说、地质说”、“龙之家园——黄龙植物篇、龙之家园——黄龙动物篇”、“龙归何处”四个章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形式,融入黄龙地质、科研、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游客在黄龙的科学、文化、民俗体验,带来良好文化体验。
附件:黄龙景区提升科学文化内涵策划书
目前黄龙景区内除温馨提示牌和方向指示外,更多的是景点形容化、表象化的介绍牌,内容单一。近几年,修学游、亲子游、自驾游等新的旅游形式不断出现,传统参团的旅游方式市场份额日趋减少,特别是自驾游的蓬勃发展,这部分游客连基本的导游讲解都无法听到,造成很多人误认为黄龙是人工堆积的这样的笑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希望到自然景区内不仅仅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的知识的愿望愈加强烈,这些新的市场变化就更需要我们将黄龙的历史文化、科学内涵运用通俗易懂、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述出来因此,在景区这段内设立黄龙历史文化、科学内涵展示系统是解决和克服游程枯燥无味、让游客更好更深的理解黄龙,提升旅游品质的好途径。
本策划重点突出以黄龙的“龙”为切入点,通过在黄龙后寺、中寺、接仙桥、罗汉堂等四个位置设立展示区,基本游客以步行15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个兴奋点的展示路径设置,以“龙从何来——形说、神说、地质说”、“龙之家园——黄龙植物篇”、“龙之家园——黄龙动物篇”、“龙归何处”四个章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形式,融入黄龙地质、科研、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游客在黄龙的科学、文化、民俗体验,带来良好口碑。
一、龙从何来
地点:罗汉堂合适位置
展示形式:待定(参考:利用黄龙钙化物质搬运过程模型,沙盘等形式)
展示内容:
1、神说:黄龙,藏语名为“瑟尔嵯”,意为金色的海子。“黄龙”之名是根据古老的传说或者沟内景物而来:黄龙,当地汉族老人都称之为黄龙寺,因山谷中有前、中、后三座寺庙为纪念助大禹治水有功、却不贪恋富贵、而潜心修道成仙的东海黄龙得名;
2、形说:另一说法是俯瞰长米,宽30——米的地表钙华景观远观酷似一条金光灿烂的巨龙游弋在莽莽林海,因而得名黄龙。两条记载都源于传说或想象,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探究谁真谁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儿是先有黄龙沟,后有黄龙寺,最终是岁月的锤炼与磨砺升华出了黄龙这个神灵般的名字。
3、地质说:黄龙沟内的水就来自对面的雪山,它来自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及其周围的高山地带,大量的冰雪融水和雨水在断裂带渗入山体,由于黄龙的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因此,水在经过地下长时间的深循环后,其水质成分中就含有了大量重碳酸钙物质,当水涌出地面时,水中含有大量的重碳酸钙物质开始在斜坡状的滩地沉淀,渐渐形成一些波纹状的小坑,其间,水的平滑流速和植物茎叶的聚集更加快了钙华沉积的速度。最后这些波纹状的小坑逐渐扩大,互相兼并,最终形成如同梯田般的钙华池群。尽管黄龙沟内的彩池仅以3毫米每年的速度缓缓增长,但经过千年万年的沉淀与聚集,它们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个巨大的彩池群。
二、龙之家园——黄龙植物
地点:黄龙中寺合适位置
展示形式:待定(参考:植物标本、植物仿真模型)
展示内容:黄龙植物。介绍黄龙丰富的森林系统,完整的林相结构,优选黄龙兰花、独叶草、黄龙杜鹃、岷江百合等做重点推介。
黄龙风景区的植被处于东亚、喜马拉雅、北半球亚热带和温带四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垂直带谱明显,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是天然植物资源的绿色宝库。黄龙森林覆盖率为65.8%,植被覆盖率为88.9%,景区古木参天,遮天闭日,松萝挂满枝头,苔藓和低等植物广泛发育,茵绿鲜嫩,松软如絮,被誉为“寒温带植物王国”。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黄龙独特的生态环境,许多“孑遗植物”、珍禽异兽在这里繁衍生息。
黄龙风景区内有高等植物余种,大部分为中国特有物种,四川落叶松、岷山冷杉、南方红豆杉、圆柏、独叶草、星叶草等11种植物为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物种。黄龙森林垂直分布明显,海拔跨度0米---米;面积广,林相结构好,季节变化强,原始森林比重大。林中乔、灌、草、苔立体组合,针阔混交,花林相间,夏绿秋红更迭,池湖山壁映照,云雾雨雪点缀,在日光月色的浸染和风涛鸟鸣的伴奏下,黄龙森林原始纯净,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三、龙之家园——黄龙动物
地点:黄龙接仙桥合适位置
展示形式:待定(参考:动物标本、动物仿真模型)
展示内容:黄龙风景区有动物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绿尾红雉、斑尾榛鸡等;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小灵猫、猞猁、林麝、岩羊等。
黄龙是动植物的生态乐园,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科普旅游者的天堂。
四、龙归何处
地点:黄龙后寺合适位置
展示形式:待定(参考:组雕体现黄龙真人得道升仙、群众膜拜、黄龙庙会盛况、黄龙寺模型等形式体现,模型重点将黄龙古寺的牌匾三面翻的工艺仿制出来,正面黄龙古寺,左边山空水碧,右边飞阁流丹,让游客可以自己拉动字体产生变化)
展示内容:通过合适的展示体现出黄龙传说、黄龙象征永远活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到今天还通过祭祀黄龙真人、举办黄龙庙会等形式得到传承,从而形成了黄龙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年8月3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