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 >> 黄龙新闻 >> 正文 >> 正文

文化会客厅丨远古的记忆

来源:黄龙 时间:2022/9/26

动物纹提梁铜卣。

1

地点:湘潭县杨嘉桥镇同福村

时间:距今—年

老虎坑遗址

多年前的繁华之地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珊

年3月,湘潭县荆州乡金棋村村民张炎林在修挖鱼塘时,在距地表一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一件纹饰奇特的动物纹青铜提梁卣。

动物纹青铜提梁卣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在湘潭市博物馆有复印品展出。这件青铜器形体较大,通高35.5厘米,口径28厘米,腹部饰浮雕式动物纹,构图别致,内容丰富,且有浓郁南方水乡风味。主题纹饰为蛇、青蛙、沙嫩、龙、鱼、水虫等水生动物,青蛙身上还饰有越族常用的曲折纹,铸造精良,可知春秋时期,湘江流域的越人已有比较发达的铸铜技术。

出土动物纹青铜提梁卣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处距今至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俗称“老虎坑”。当年的荆州乡金棋村早已改为杨嘉桥镇同福村,老虎坑遗址却静静地等待着人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年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湘潭市博物馆、湘潭县博物馆、株洲市博物馆业务人员对老虎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杨嘉桥镇文化站站长付强见证了这一时刻,“当时在这个地方开了8个探方,都是5*5米的正方形。”

这次发掘有什么重要发现?盛兆华介绍,在地层堆积发掘方面,根据土质土色,主要发现了大塘文化与堆子岭文化的分层。大塘文化与长沙地区发现的情况类似,证明这是同一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而堆子岭文化遗址在湘潭县锦石乡也有相同的活动痕迹。

更重要的是,本次发掘共揭露灰坑、柱洞和墓葬等遗迹40处,以灰坑为主,另有1座墓葬、5个柱洞。其中的一个灰坑平面形状为圆形,底部和西壁壁面上均有一组石块,底部一组由8块构成,壁上由13块构成,两组石块组合排列整齐有序,方向和长度较为一致,两者间距约40厘米。盛兆华认为,应是先民有意将其放置于此的,这些石块组合排列或许代表了某种特殊意义,人们可能在此举行过某种祭祀活动。这些代表着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真实地向世人诉说,-年前的老虎坑已经有人类频繁活动。

目前,大塘文化和堆子岭文化发现的遗址点还较少,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更是寥寥无几。老虎坑遗址的发掘,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湘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和完善,也为探讨该地区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紧靠涟水河的优越地理位置,长年河水泛滥带来肥料而形成的冲积平原,这些都是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条件,多年前的人类祖先在这里努力地耕种,繁衍和生存,对此的探寻也是无止境的。”盛兆华说。

彩绘双系陶罐。

2

地点:湘潭县锦石乡东边新村

时间:距今-年

堆子岭遗址

在这里首次发现堆子岭文化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熊婷

站在湘潭县锦石乡东边新村上湾组村民王汉泉家,朝南看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田地,北面能看到向东渠,向东渠从碧泉潭流出汇入涓水,而涓水距离他家不足3公里,他家周围还有10余户人家。这片土地所在地,就是堆子岭遗址。

20世纪80年代,因乡村道路建设,王汉泉一家从上湾组东边搬到北边,他选择在这块地势较高、临水、近田的“宝地”打下地基。“一锄头下去全是破碎的陶瓷片,我们以为是前人的建筑摧毁后留下的物品,没有多在意。”直到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到这里,王汉泉才知道,原来自己住的这片土地下埋藏着一个距今年甚至更早的人类文明遗址。

“当时来了20多个人,在我家后屋的东、西两头分别挖了一个方坑。”年,专家在堆子岭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时,王汉泉还不到30岁,他回忆,本来东边还有一户人家在建房,为了配合考古工作,那户人家便搬离了。

据资料记载,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现了灰坑、沟槽、红烧土等遗迹,并在这里发现了一种新的文化面貌,由于这种文化是在堆子岭遗址首次被发现,便被命名为堆子岭文化。盛兆华表示,“堆子岭文化是湘潭境内第一个以本地地名命名的文化,堆子岭遗址则是堆子岭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王汉泉家后院,零星裸露在黄土之外的红烧土引起了盛兆华的注意。

“红烧土是人类定居生活的标志。”盛兆华解释,堆子岭遗址形成的时间为距今—年,当时人类正处在新石器时代,在生产力低下的新石器时代,选择定居之后,人们会发现屋内的泥地,晴天干燥易起灰,雨天潮湿易打滑,春夏易回潮,秋冬不保暖,于是先民们用火烘烤当时的地基,使它变红变硬,这样,居住时就不用遭受上述苦恼。

盛兆华介绍,和王汉泉选择这里作为宅基地的理由一样,堆子岭遗址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一跃成为新石器时代人们定居的首选之地。他解释,受涓水和向东渠这两条河流影响,堆子岭遗址周围形成了冲积平原,泥沙堆积形成了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即“台地”,这便是我们所处的堆子岭遗址。在气候、河流的作用下,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又不至于被洪水淹没,所以宜居。

至今,堆子岭遗址上还定居着10余户人家,农户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孩童在田地间奔走游玩,母亲哄着襁褓中的婴儿,老人家三五成群的唠嗑。或许,年甚至更久之前,在堆子岭遗址生存的湘潭先人,同样也过着农耕生活,同样有着聚集部落,同样在孕育后代……

湘乡岱子坪遗址出土的红陶鬹。

3

地点:湘乡市金石镇太平村

时间:距今-年

岱子坪遗址

文明的前夕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

在湘潭市博物馆一楼“湘潭故事”展厅,一张照片上展现了一个叫“红陶鬶”的陶器。它有着长长的颈部,器身一侧有个便于手拿的鋬手,下方有三个袋状足。它的“出生地”就是岱子坪遗址,一片毫不起眼的稻田里。

发现

时间回到年的一天,当时,湘乡市金石镇太平村株树组村民正在开展水利建设,准备将龙石河裁弯取直,一锄头下去,发现泥里有东西。

“距离地面大约六七十厘米深,挖出了‘龙头’、石斧、石箭镞等。”今年70岁的周自中当年任株树组组长,这段记忆在他脑海里从未模糊。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村民们一头雾水,只隐隐觉得应该是“宝贝”。随后,村里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当时的公社负责人彭林生。

4年之后,湖南省博物馆有关专家与湘潭大学历史系的实习生来到这里,对这个被称为“岱子坪遗址”的文化遗址进行发掘。

盛兆华介绍,从专业角度来讲,考古队员先会对遗址进行初步钻探,以弄清文化堆积的分布状况,之后在钻探基础上选取文化层相对较厚的地方布设5*5米的探方,因周边还会留一条1米宽的探沟,因此探方的实际发掘大小为4*4米。

经过发掘,这里发现了大量人类群居活动痕迹,包括房屋遗址和墓葬,陶器、石箭镞、石斧头等,还有动物的骨头、角等,红陶鬶就是其中的一件陶器。

意义

研究表明,岱子坪遗址形成时间为距今-年,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盛兆华介绍,岱子坪遗址分为5期,越是埋在下面的文化层形成时间越早,位于最下面的第一期体现樊城堆文化面貌,该文化以江西为主要分布地;往上走的第二期体现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面貌,前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后者以湖北为中心分布在长江中游;第三、四、五期是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此时已经进入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时期。

“石家河文化处于文明的前夕,说明湘潭先民正在走向文明社会。”盛兆华以岱子坪遗址中的发现举例,房屋和墓葬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聚落;龙石河及周边台地提供了优越自然环境,产生了种植业;动物骨头和石箭镞说明,古人通过狩猎获取肉食和蛋白质……

从全国来看,岱子坪遗址是石家河文化分布的最南缘,其重要性还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到现场。

从湘潭来看,岱子坪遗址是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这或许可以说明,太平村的这片稻田,是现今湘潭境内当年最繁华的地方。

岱子坪遗址也留给考古专家、学者以无限的期待,相去甚远的良渚文化为什么来到这里,又是怎么来的?它和屈家岭文化为何会同时出现在这里?

一切未完待续。

俯瞰石潭镇古城村,古城遗址轮廓依稀可见。

4

地点: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

时间:距今年

古城遗址

目前全省保存最好的汉代县治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珊

通过无人机俯拍的照片,我们发现了石潭镇古城村干子组、高毛组相邻区域那些池塘的“秘密”,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几何图案。“这些池塘就是当年的护城河。”盛兆华介绍,护城河保护的就是约年前的湘南古城。

康熙刊《湘潭县志》记载:“秦始置湘南县。”秦楚均施行郡县制。公元前年,秦攻占楚都城郢,湘江流域尽入秦版图。公元前年,秦灭楚。因此,湘南县最早立于公元前年,最迟立于公元前年,已有多年历史。湘南古城筑于云湖河(即韶河)与涟水相交的冲积平原上,与秦汉时建县城必选近水之平旷地的习俗一致。郦道元的《水经注》内也有湘南县治的相关记载,曰:“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到哪里寻找湘南古城的记忆?干子组、高毛组村民有些发言权。

年农历十一月,干子组的周正云清早出工,一锄头挖到了一个硬东西,“6个青铜盆子,一个盖子和一个香炉样的东西,盆子周边有像虎爪似的花纹,虽然我不懂,但也知道这是以前的老物件。”这一举动引来了好奇的村民,很快,村干部也赶了过来,“这是文物,可不能私吞。”第二天一大早,村干部和周正云带着“宝贝”赶到了省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是汉代文物,类似三足鼎的炊具,保存较为完好。政府还奖励给周正云60元,当时也是不小的数字。

高毛组的周罗珍指着自家的一栋土砖房介绍,当年她在建这栋房子时,一开挖就挖出了好多旧瓦片。盛兆华认为,这是湘南古城多年以来有人居住的证据所在。

湘南古城紧邻涟水,周围沃野千里,战国时期是楚国势力范围,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立县治,也是理所当然。湘南县最繁盛的时期当属东汉。东汉永建元年(公元年),汉顺帝曾以保驾有功,封19名太监为侯,其中,黄龙封湘南(县)侯。“黄龙统治下的湘南县到底什么样已无据可考,但现在的湘潭仍保留有黄龙庙、黄龙山、黄龙巷等地名,由此可见当年湘南县的影响之深远。”盛兆华介绍,“秦汉古湘南主要辖地与今湘潭县境域有相叉重叠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年),吴曾将衡阳郡治设于湘南县治所在地,一度成为县治与郡治同城。直至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年)前后,才废湘南县,设衡山县于衡山北、岳麓山南,湘南县城存在了多年。湘南县城废后,兴起了石潭古城。

值得一提的是,湘南古城不仅是湘潭县境内第一个县治,也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好的汉代县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