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泻下的方子,泄热的、有泄寒的,有泄水的,有水积一起泄的。这些基本都是不能用在比较虚的人,一般都用于身体比较旺的,又有积堵的。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既有泻下,又有补养的方子,直捣黄龙,不需要分步来,泻了再来补。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黄龙汤。出自《伤寒六书》,这个伤寒六书是明朝的陶华编撰的。主要是他对伤寒的理解,还记载了很多他自己的验方。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原书未著分量。
水二盅,姜三片,大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热沸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生姜,大枣。水煎,芒硝冲服。
看出来没,是什么方变来的。没错,是伤寒论里的大承气汤,陶氏是学伤寒的嘛,肯定是用伤寒的方。这个黄龙汤是大承气汤加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而来的。
生姜、甘草、大枣护胃、人参补气、当归补血。
当归
攻下热结,补气养血。
大承气的变方,肯定是热结才用,寒的不适合。
里热腑实,气血虚弱证。或因热病当下失下,心下硬痛,身热口渴,谵语利纯清水;或素体气血亏损,患阳明腑实之证;或因误治致虚,而腑实尤存,证见神倦少气,便秘,腹胀满硬痛,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脉虚。
大概就是本来人就比较虚的,现在又因为病情需要,要用泻下,就用这个黄龙汤。
本方原治热结旁流而兼气血两虚之证。热邪传里,阳明腑实,故心下硬痛,身热口渴;热扰心神,故谵语;阳明燥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故下利纯清水;应下失下,消耗气血,而成正虚邪实之势。若素体气血亏损,患阳明腑实之证,或因误治致虚,而腑实犹存,正虚甚则不能胜邪,犹当勉为图治。
《温疫论》指出:“证本应下,延迟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肉筋愒,肢体振战,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邪热一毫未除,元神将脱,补之则邪毒愈甚,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攻之不可,补之不可,补泻不能,两无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至于舌苔焦黄或焦黑,乃阳明腑实,里热甚也;脉虚,为气血两虚之象。
本方系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甘草、桔梗、生姜、大枣而成。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泻热攻下,荡涤肠胃实热积滞;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利于祛邪,使之下不伤正,为方中主要部分;佐以少量桔梗,开提肺气,疏通肠胃,欲降而先升;使以甘草、姜、枣扶其胃气,调和请药,共成扶正攻下之剂。
.辨证要点:本方主治阳明腑实而气血两虚者。临床以大便秘结,腹胀痛拒按,或下利清水,体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为辨证要点。
要是不虚就不用这个方了,直接用大承气就好了。
2.加减法:原方后注:“老人气血虚者,去芒硝。”示人以顾护正气之意。或再适当增加参、归用量以加强补虚扶正之カ。本方去枳实、厚朴、桔梗、生姜、大枣、加生地黄、玄参、麦冬、海参、姜汁,名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主治温病阳明腑实,应下失下,身热,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倦怠乏力,精神萎糜,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弱或沉涩者。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伤寒、副伤寒、流脑、乙脑、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原书主治:“黄龙汤,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逐曰自饮汤药而利也。宜急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
2.方论选录: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按:“此方为失下证,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虚极热盛,不下立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又用参、归、草、枣气血双补以扶正,此为气血两亏,邪正合治之良方。”
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到这里就结束了,看着很多,但只要记住这是一篇讲方子的文章,这个方子是治虚弱的人需要泻下的,是大承气汤加味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