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地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接点上,从文化生态的区域位置看,是纵贯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汉藏文化走廊”的北部起点,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典型区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4月20日,历史文化处李庆忠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讲述黄龙宗教文化--黄龙的由来,进一步拓宽干部职工的知识面。
黄龙的由来约公元前二十世纪,大禹率领居住在岷山腹地和草地的氐羌部落自羊膊岭(今弓杠铃、浪架岭、尕尼台山系)下岷江东、西两个源头起步,开始他瞩目华夏的治水工程“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尚书·禹贡》记录了他在梁山州西北境(今松潘县城)的这些活动。于是,南沿都江堰、北达岷江、涪江、黄河、西至积石心、包原早期的松州、甘松县境,就有了玉垒、涂禹山、石纽村、刳儿坪、禹王庙和石棺墓葬群一类和禹相关的遗迹。禹出生于岷江上游,禹迹遍布岷江上游,而岷江上游也就有了丰富的关于禹的传说。传说禹治水时期,县境内大屯村的一个氐羌首领助禹力尽艰辛“疏通九河,降九妖一十八怪",急难时化为“黄龙”为禹负舟,可谓出生入死。当洪水平息,大功告成之日,他不愿意享受封爵,归隐于牟尼沟二道海,后人为纪念这位轶名的治水功臣,为他建庙祠,春秋祭祀,稽他变化黄龙的传说称他为“黄龙真人”,称这座供奉他仿真石雕,泥塑像的庙宇为黄龙寺。
通过黄龙与大禹神话考源及黄龙起源的三个阶段,推理出黄龙的基本由来:一是“黄龙”是大禹治水演变而来,也是英雄崇拜而得名;二是地方自然崇拜神化而得名;三是龙神崇拜而得名。黄龙是一个多民族共聚的典型区域,是多宗教共存与融合生成的典范,是一个多元层叠的复合形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首先是作为一个宗教的“圣地”,作为一个被无数人所朝拜的“神山”而留在当地人们的记忆中。
此次学习基于文献资料及神话传说,让干部职工对黄龙的由来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黄龙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地区各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为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景区打下了根基。
图文来源:黄龙管理局历史文化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