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 >> 黄龙优势 >> 正文 >> 正文

成都地名故事黄龙溪的商业成长史

来源:黄龙 时间:2022/11/15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27/6359070.html

随着秦灭巴蜀后,李冰治水的一系列开创举措的实施,以及其后汉、唐两代在川西平原的水利治理,无论是岷江东西两岸,还是成都、峨眉平原,尤其是与黄龙溪接壤的新津、彭山地区,水利渠堰贯通,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宋代,商品经济和乡村集市贸易普遍激增起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黄龙溪作为乡村一级新型镇市在这时应运而生了。

据史籍记载,黄龙溪建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年前的北宋时期。最早记录这一建置的古籍是《宋会要辑稿》。据统计,在熙宁五年(年),眉州县城以及彭山、青神、丹棱、永丰、黄龙、福化等16处地方所设酒务所征收的商税数是:“岁七万二千五百二贯,布千六百八十匹”。另据《元丰九域志》记载,眉州下辖彭山县,“州北四十五里。一十九乡。永丰、蛮回、黄龙、福化四镇。”

在中国历史上,“镇”在宋代以前主要是指军事据点;在宋代以后,则主要是指县城以下、乡村以上的设有税收机构的商业居住区。按照宋代的商业管理办法规定,当时政府对于一些商业居民点,户口虽不及县,但能征收商税和酒税的地方,即可置镇。各镇设置监官,谓之“监镇”,其职责主要有三项:征税榷酤、巡逻盗窃、禁火消防。北宋一代全国上升为镇的共有个,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村市、草市、圩市和主要交通要道上的驿传。

当时彭山县的商品优势主要是茶叶和粮食。川茶最先实行禁榷制度,由官府直接向茶园户收购。而一般茶园户在产茶期间,往往需要“赴场批卖”,即搬运茶叶到官方设立的收购点交售。黄龙溪镇作为当时朝廷设立的一个征税点,在镇上常驻监官,查禁各种贩卖私茶行为,当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当时黄龙溪镇处于由彭山县通往成都的水路通衢之上,两江交汇,河湾开阔,既可停船,又可避风,因此,它无疑是一个收购、销售茶叶的主要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

按照宋代乡村一级镇市绝大多数都拥有上千家或几千家人口推算,黄龙溪镇当时作为一个以大宗茶叶交易为主要税入来源的、商税收入居于中上水准的新型镇市,估计其人口当千家以上,足以显示其在古代商业经济中的巨大活力。

黄龙溪建镇如以北宋熙宁五年(年)算起,多年后,蒙古铁骑开始闯进川西平原,年蒙古兵纵横驰骋,从成都到眉州沿线,遭遇残酷屠杀破坏。蒙古铁骑所到之处,人户或死或逃,城市化为瓦砾,村庄夷为平地,赵宋王朝昔日辉煌的物质文明成就毁于一旦。南宋王朝无力据守,不得不放弃川西,坚守沿江山城,并把政治军事中心转移至重庆。这样,作为成都周边刚刚兴起的这座新型商业镇市———黄龙溪镇,也就随之湮灭了。

元朝于年灭亡南宋后,四川地荒民少,许多州县或降或并,变动调整的州县达到90%。在宋代黄龙溪镇属于眉州彭山县,到了元代,彭山县则被撤销,合并到了眉州直辖。作为几县交界的黄龙溪镇究竟属于何县管辖,已不得而知了。

到了明初,眉州降为眉县,可能今黄龙溪镇附近地方便归并由仁寿县管辖了。《双流县地名录》第页载,今黄龙溪镇回水村,在明代隶属于仁寿县的顺河乡。有明一代多年,四川的经济水平还没有恢复到宋代的一半,又遭遇了明末清初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摧残,田土荒芜,人口凋零,川西平原几成一片废墟。

清初开始,政府开始“招集流亡”。新招进的民户,来自四面八方,主要以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一带的民众为主。黄龙溪及其周边地区就是在清初以来从各地招民重新开发出来的。

这只需统计一下黄龙溪及其周边地区乡镇在清初所建的移民会馆就可以窥知大概:

资料来源:民国《华阳县志》卷30、新编《双流县籍田镇志》。

以上文献记载表明,黄龙溪镇从乾隆四十年(年)即有福建、广东移民在此地创建天后宫,说明外省移民在黄龙溪的经济开发活动早在此前就已经大规模地开始了。因为会馆的建立,是以相当的物质积累和经济需要作为前提的。黄龙溪镇的实地调查也印证,在现有居民中,有钟、李、邬、赖、谢、杨、唐、夏、贾等姓氏的人家,至今称呼自己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为阿公、阿婆、阿爸、阿咪,从这些源自粤东的称谓中可以证明,他们的祖先原本是道地的客家人,只是后来客家语言在这一地区缺失了,以至仅保存不完整的亲属称谓到了今天。

镇民邬明树提供的《邬氏家谱》对邬氏家族的客家源流和迁川经过,记载得十分清晰。谱载:邬氏远祖“著族于邬”。“邬”,今河南省偃师一带。后迁江南,再后“自江南移至福建,由福建移至宁化,由宁化而递传至粤东等处,纷纷徙蜀者,又不乏其人,子孙繁衍,散处不一。”又称:邬氏粤籍二十世邬日墁妣黄氏,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年)与子伯岑等一同入川。行至湖广,黄妣因疾身故,岑负母“火煅尸骸”到四川仁寿县顺河乡落脚。而后,伯岑与子明在彭山县武阳置业三百余亩,乾隆时,子孙各徙一方,邬明树的先祖这才由彭山迁居黄龙溪。

除了以上南方移民外,清代黄龙溪还招徕有北方移民。据祖籍为山西的周蜀华老人回忆,黄龙溪街上原先还建有山西会馆,就是山西商人曾经聚居过黄龙溪的见证。经过清初以来二三百年各省移民的共同铸造,黄龙溪在宋末和明末两次毁于战火之后,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又再度辉煌起来。根据民间的说法,黄龙溪前身名叫永兴场,位于赤水河边,高峰寺旁。高峰寺是一座很大的寺庙,地盘很宽,据说寺庙喊人,都要骑马。结果在明末八大王张献忠与明将扬展的鏖战中,被焚毁一空。黄龙溪镇可能也在此时成为废墟,其废址因而被叫作“火烧场”。清初,湖广上川的贺、乔、唐三家首建新场于府河西岸。据调查,古时府河河道不在古镇现在的位置,而应是在镇西一二里外小山的脚下。前几年,古镇正街发现古墓和八角井遗址,说明此前该地不可能靠河很近。贺、乔、唐三家开建场镇投了巨资,因而获得场上米粮交易市场“打斗称粮”的经营管理权,人称“三把斗”。历史上,贺、乔、唐三姓和后来的刘姓、罗姓、钟姓是黄龙镇上的大户、老户,还一度有过“乔半街”、“钟半街”的说法,足见移民家族在重建黄龙溪场所作的贡献。

清初仁寿县属于资州直隶州(今资中县),以成都府的仁寿、井研、资阳、内江四县来属。仁寿县对于偏在三县交界的这一大片地方,设立了3个乡,“编为东林、顺和、安下上乡”。今天黄龙溪镇及其周边地区同属于东北顺和乡。东北顺和乡共分五甲,其二甲辖“秦家寺(今属正兴镇)、煎茶溪(今煎茶镇)、红花场(今属永安镇)、黄龙溪、嘉禾庄、籍田铺”等场镇。

到了清末,黄龙溪复从仁寿县划归成都府华阳县管辖。华阳县分其辖境为9区6镇3乡。黄龙溪及其周边乡镇属第5区永安乡,而今黄龙溪所属的嘉禾庄,则属于仁寿县嘉禾乡管辖。

在华阳县东南的第5区中,黄龙溪的居民人口,仅次于永兴场。就是在华阳县辖境所有37个场镇中,当时黄龙溪的居民人口数量,也位居于第10,处于前茅水平。这仅是指的经商的常驻人口,还没有包括场镇以外的农业人口和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工在内。据估计,王爷坎经常泊船上百艘,最多达余艘。如以每船船工8人计,加上商旅游人,当不下人。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长江三峡航道被封锁,川江河运业迅速发展,黄龙溪的繁盛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黄龙溪镇作为全省、全国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今天黄龙溪镇水运码头的功能已日益减退,不复现当年历史上繁盛时的旧貌;但是它却是黄龙溪历史画卷中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一个篇章,是人文旅游资源中值得大力开发的一大亮点。

成都地名故事:黄龙溪咋从寂寂无名到三国蜀汉政权圣迹之地的?成都地名故事黄龙溪成都地名故事: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