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黄龙 >> 黄龙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他是我国词圣,词心诗语无败笔,他是谁

来源:黄龙 时间:2022/9/29

作者:姜清水

姜夔文化在中国文学接受史上存在过潮涨潮落情况,宋、元、明三朝都无大起大落事件发生,姜夔一直在“音节谐婉”、“于文无所不工”、“词笔最华逸”、“诗传侯王家,翰墨到省寺”、“得盛名于天壤间”、“意到语工”、“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湛,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清空”风格的诗词大家位置上。《宋史·艺文志》中,姜夔有名,《宋史翼》姜夔立传。

到清代的早中期浙西词派将姜夔推上圣坛,奉为“圭臬”,于是,姜夔有了“词圣”、“词仙”、“老仙”、“鄱阳家法”等荣誉称号。至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出现后,其用半生的西方审美观评说中国传统文化,以“隔”与“不隔”、“真情格高”为论,定作品真善美,说姜夔作品“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却又自相矛盾的说姜夔“格高而无情”,并且不熟地借孔子述人“狂、狷、乡愿”三论,评介作者,说姜夔不是“狂”辈,“不失为狷”者,姜夔逐渐走向后台,置名于一流作家以外。

新中国建立初期,北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将姜夔名制另册,犹似搭了一个“批斗”草台,狠批姜夔,什么“语意隐晦,境界矇胧”、“生硬、堆砌、补凑”、“缺乏内容”、“形式主义的风气”、“没有生活内容,缺乏社会意义”、“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抽象的道理”、“一生过着依附于人的寄生生涯”等不实“草标”插在姜夔头上。此后“风月词人”、“政治闭人”、“江湖食客”、“豪门清客”、“情场失意”、“穷困潦倒”等帽子都给了姜夔戴。对姜夔文化有了一些带政治性质的“定论”,其后果是让后学不敢去“研究”,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无人问津”,姜夔文化实质内容及形象更加会被人为的“拧歪”,最终被“丢弃”。

姜夔文化成了灰色的代名词,欲真是如此,那么姜夔又怎么能“词登院校课本”、“名刻苍穹”,享誉全球呢!

在文化复兴的当下,重新、全面考察姜夔文化的历史、艺术、现实价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诗词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词本质特征的认识。《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是所谓“行笔调性,成诗写心”。作为中国的抒情文体典范的古代诗词,是词家诗人诗化的心灵精神的呈现。作者个体的作品,犹似向接受者发出的无言邀请,引发读者的审美想象与审美共鸣。

姜夔的诗词也豪无列外的是其心声、志向的流露,只不过是姜夔的诗词中,语言艺术神韵太过于高雅与委婉,不能即刻唱读就马上通达原点,非要经过认真品味才能领悟到其真旨,确如姜夔自己所说“赋情芳草绿荫中”,既如此,发生“乾坤虽大识者少”的事,就不足为奇。

姜夔出生于南宋中晚期,不知是历史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历史。姜夔少年丧父,客旅江南,游历四方,贫困缠身,怀才难施,布衣终生。南宋的历史很巧,恰与姜夔身世相合。南宋政府寄寓江南,“和、抗”两难,官场政争,积重难返,政阻策塞,百姓贫苦。姜夔个人与南宋社会,两者主流文化情感流向有着极大的相同,“还我河山”、“北伐抗金”声音,贯穿着整个南宋历史时期。姜夔作为词者诗人,他的视角更大、更广泛地投向其赖以生存的南宋社会与现实。他把乡关之思、羁旅之恨、情恋之苦,都在笔下加以不断激发与无限扩张,让其词心诗语无不触入南宋社会与现实。他把自己的“性情”与“心声”,用一组组“文字密码”镶入一篇篇诗词之中,用一点一滴的“热血与墨汁”,安顿自己高洁的灵魂,同时也洒尽他的“淑世情怀”,基于此,显然在他的词中诗内,字里行间也就难免岀现或能读岀,南宋那个社会的“脉络走向”或“国势动态”。

姜夔是以“冷色调”文化意象写己喻世的。姜夔诗词作品当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花香草味、山色水韵,时序节令,月风雪雨、树木楼阁、岩石溪流,甚至是禽鸟之类,在他的笔下都带有一种淡雅、冷浚的色调。如“冷山”、“冷月”、“冷香”、“冷叶”、“冷水”、“暗水”、“夜雨”、“凉风”、“苔封很石”、“空台”、“处处长青苔”等等。一些本不是“生命体”的物件,在他的笔下都“活”起来了,随其心“绪”而具生命活性,达到了人与“物”的同感和共鸣。如姜夔与辛弃疾交往的四首词中,《洞仙歌》下篇中的“松树”给赋于一个“大宋国家”性质,“本是根深叶茂,黄龙(指金国)乱飞下,成了人家庭院玩物”。又如“子晋台”、“谢生双屐”等等,姜夔给“树”、“台”、“屐”赋以强大的生命“活力”,能替代词人诉说着无尽地、悠远的“忧思”情绪。

姜夔特别喜爱梅、荷,其人其词,颇具梅品荷质。梅在姜夔笔下冷艳寒香多处可见,梅是冷的,荷也是冷的。如“香冷入瑶席”。即使梅自身不具寒冷,姜夔也要用心置她于寒冷环境之中。如《一萼红》词中,“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又如《暗香》词中,用寒冷的“月色”开篇,又以“夜雪”配景,请“香冷”梅花风骨出镜。即便是盛开的荷花,在姜夔笔下也不过是“翠叶吹凉,玉容销酒”、“红衣半狼藉”等等。他在用清冷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量,披露自己的清冷内心的同时,也揭示南宋社会的清冷风貌。

在中国文学史上,“通才”之类大人物寥若晨星,姜夔就能做到诗、词、书、乐、文学及其文艺理论各个科目都可达到尽善尽美、珠璧交辉境界,难怪谓之中国古代“文坛天才、全才、通才”。

姜夔在文学艺术世界中,著述达十六种之多,件件精品,种种绝伦。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实践就不会纸上谈兵,有理论就能指导实践。于是较其他文人又更胜出一筹。

姜夔擅作诗:诗“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同时有诗法理论著述《诗说》,《诗说》“精到”;工填词: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法”在文坛向来有与“词法”相通之说;精书法:书法“得魏晋之法”、“波澜老成”;存有《跋王献之保姆志》手迹,手迹“迥脱脂粉,一洗尘俗”,著有书论《续书谱》;《续书谱》“南宋影响最大”、“议论精到”。善鉴赏:写下评法帖巨作《绛帖平》,《绛帖平》是“可宝”者;懂音乐,留下了最早琴曲《古怨》及谓之“古化石”之称的十七首“词旁扣谱”,并著有乐论《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等等。

姜夔是用词心、诗语、书志、乐韵等与其艺术的慧心及一片丹心一道,共同筑起其艺术生命的伟岸。姜夔以艺术思维的方式,让艺术无形的触角,将不同侧面的文艺精神,相互融合,相互照映,博采多艺之长,经其心灵艺术化达到一致,展示了自身巨大的艺术能量,用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创造岀了,完整、系统、别具一格的诗家情怀、词人雅致、翰墨流韵、乐艺精伦,尽善尽美的“姜氏”文学艺术思想。

姜夔,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冠以“潦倒”一辞,肯定是中国汉字语文学在历史上开了一个“天字号”玩笑,置其契而不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顾。

姜夔是潇洒、飘逸的词者、诗人,艺术家。他是在“古城阴”、“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沉”,这么一个南宋社会积重难返的环境下,百姓生活在“露湿铜铺,苔侵石井”、“哀音似诉”、“西窗又吹暗雨”,水深火热、人祸连天灾的岁月中,以众醉独醒、“兴尽悲来”、“荡湘云楚水”、“说西风消息”、“布衣何用揖王公”的艺术家胸怀,用一支丹心制成的艺术笔,把一个千创百孔、丑态百生的南宋社会现状,以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方式,以独特的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了。当然,其作品著述中也显示出了,伟大的艺术家姜夔:词心诗语无败笔!

作者简历:

姜清水,男,年5月出生,江西省鄱阳县人,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姜夔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出版了《姜夔编年研究》《姜夔诗赏析》《姜夔长短句赏析》《清水点白石》《魂断瓦屑坝》等著作。编有四十集历史文化名人电视剧文学剧本《姜夔传》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