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共有个空间实体城市,其中中国大约有个左右的空间实体城市(建制城市、县城、林区特区和县级行政管理区、独立工矿城镇、独立的市辖区、农牧场场部、超大镇、大镇、新疆兵团的团场小城镇等),而中国的建制城市只有个(4个直辖市、个地级市、个县级市)。
全世界的城市布局分类都是相同的,都分为块状布局(如怀化市)、棋盘状布局(如北京市、西安市)、带状布局(如兰州市、天水市、宝鸡市、延安市、攀枝花市、陇南市)、放射状布局(莫斯科市、成都市)、环状布局(特克斯县城)、串联状布局(大连市、青岛市、厦门市、烟台市)、组团状布局(重庆市、枣庄市、淄博市)、星座状布局(西宁市)这八类。
在八类城镇布局中,环形放射状城市亦称为中心型城市,其重要特征为城市往往由一个中心地区作为城市核心构成,其他道路与街道和设施以圆环状或方形环状环绕城市中心辐射而成。这是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一种城市格局,众多古老的城市均保留这种城市形态。由于环形放射状城市围绕着一个中心地区,往往内部交通负担过重,较大的中心型城市往往有多个卫星城,用于分担城市内部过重的交通、人口负担。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发现,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形态,与环形放射状城市的基本特征很相像。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环形放射状城市布点布局模型,又称为星系模型,即:定恒星、围轨道、选行星、连慧星、辅流星、构卫星。“恒星”对应环形放射状城市的核心区,也就是说太阳即为城市的圆形点,比如我国最典型的环形放射状城市成都市,其城市圆心(这里说的圆心不是指城市原点)就是天府广场;“轨道”对应环形放射状城市的环城路,比如成都市的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行星”对应环形放射状城市的市辖区,比如成都市的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双流区、温江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郫都区、新都区、天府新区等;“彗星”对应环形放射状城市的出入城等主干道路;“流星”对应治安巡逻等移动场景或高铁线路等;“卫星”对应环形放射状城市的外围区县、乡镇,比如成都市的新津、都江堰、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蒲江、西河、新繁、安德、黄龙溪、淮口、街子、濛阳、寿安(蒲江)、羊安、安仁等。
中国大多数典型的环形放射状城市都是历史悠久、建成较早的平原城市。例如:北京市以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为核心,长安街为轴向;成都市以天府广场为核心,人民北、中、南路为南北轴向,蜀都大道为东西轴向;合肥市以市府广场为中心,长江路为轴向;沈阳市以市府广场为中心,青年大街-北京街-北陵大街为南北轴,北一路-东西快速干道-东陵路为东西轴。
全世界最著名的环形放射状城市有两个,一个是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另一个就是我国四川省会城市成都市。如果从空中鸟瞰莫斯科和成都,成都与莫斯科的摊大饼发展模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体的路网布局更是如同复制粘贴一般。
莫斯科的圆心是红场,成都的圆心是天府广场。这两座城市的圆心位置,都是两座城市的灵魂,整个城市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圆心,向外一环一环地往外扩展的。越靠近圆心,就越接近老城区;越远离圆心越远,越靠近新城区。
莫斯科与成都市都是超大城市,城市规模相当,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整个莫斯科人口达到万人(市区人口万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占整个俄罗斯人口的七分之一。莫斯科面积平方公里,市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长40公里。莫斯科建城于年,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莫斯科城市布局呈环状和放射状,中央区是莫斯科的心脏部位,也是政治、文化中心,红场、克里姆林宫和国家领导机构均位于区内;大剧院、博物馆、文物古迹和高等院校也多集中于此。区内有9个古建筑保护区。区内阿尔巴特大街是一条古老街道,许多建筑物保留着古俄罗斯建筑风格。
莫斯科是比较典型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欧洲许多著名的大城市拥有这种道路网,如巴黎、伦敦、慕尼黑。这种道路网由若干条放射线和若干环行线组成。欧洲的许多大城市是几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因而其道路网更多地刻上了历史的烙印。最初的城市中心为皇宫寺院,后来向四周发展,由十几条放射线和若干条环行线组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莫斯科就是按照“同心圆”理论规划的城市结构。早在年莫斯科便制定了《莫斯科发展总规划》,规划指出城市布局将呈环形和放射状发展,从内向外分别为林荫环、中环、三环和大环。而象征国家权力的总统府所在地克里姆林宫则位于全市的绝对中心。莫斯科城市规划优美,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誉。
成都市的城市布局要从年前的建城开始说起了。公元前年,秦灭亡古蜀后,李冰建都江堰,将岷江的检江、郫江两条大河引至成都平原,极大改善了成都的水利和交通条件,从而形成了两江依双城的格局,形成了千年古城的雏形。唐代时期,出于对南诏过入侵的抵御,西川节度使在原秦城外围新筑罗城,从而改变了两城相倚的城市结构,形成罗城字城二城相套结构,节度使筑罗城时使郫江改道,使之由城西北绕城北城东并与检江在城东南角汇合,从而形成成都四面环水,二江抱城的格局,奠定了后来成都的基本框架格局。
明清时期,城水相依城市格局沿袭了近二千年,直到明代才有所突破,明王朝出于政治威慑的考虑,兴建了规模壮观的蜀王府,蜀王府以正南北向为中轴线,外环萧蔷,并与罗城形成三重城套格局,基本奠定了近现代成都的城市格局。抗日战争爆发至解放前,成都作为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城市空间由府南河以内逐步向府南河外扩展,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大量开发。成都的环形加放射状城市格局起源于年,当时成都市为了突出工业基地建设,初步构建了环形加放射的城市格局;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东城生产、西城居住的格局。解放初至年成都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奠定了放射加环形状的现代城市格局,城市主要沿东北东南方向轴向扩展。
年代初至年初,成都建成区面积由60平方公里扩展到年的平方公里,这一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城市现代化为主题,强调城市功能的完善,确立了环状加放射的城市路网格局。形成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年,成都提出中心城区的概念,并提出要积极发展小城镇;至年,进一步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中心城区、都市区、市域三个规划层次。
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成都的行政区由以前的单一城市或郊区调整为城郊结合,各区努力扩展新的发展空间,使得各区实际发展超出了年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显得城市规划尤为混乱。从时间断面静态的来观察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发现,成都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城市形态,即团块状——星状——单中心圈层状——非均衡齿轮状布局形态,从整个时间序列动态看来,城市空间呈现明显规律,即块状城市形态形成星状城市形状单中心圈层状城市形态循环往复。
年初至今,这一时期的空间结构,都以“都市化”为城镇群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城用地迅速发展,规划城区内群体呈现以中心城为核心,轴向发展的姿态。从地图可以看出成都就是一环状加放射的结构布局,形成这种布局不光是历史的演变也有其它本身这种发展规律,有图可以看出它是由同心圆模式发展为环状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因为同心圆城市空间模式发展离不开交通流线的影响,因为城市主要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所以商业中心区有沿放射干线延伸趋势,这种环形放射之所以能在后成为成都的主要空间布局,这种空间结构尤其自身的优势。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城市中心与其他分区、郊区的交通联系,有效地减轻是中心穿越交通的压力,城市各区域的发展机会均等,城市边界明确,市中心突出,城市总体形象完整;但是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深远影响,以及旧城改造,环形加放射格局也不能无限地发展下去,这也是成都圈层没有一直向外发展,因为圈层向外进一步发展,成都三环以外是宝贵的耕地资源,这些区域人口密度低,已征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就会不高,甚至闲置造成土地尤其是宝贵耕地的浪费。
城市的环形放射布局在城市化过程中又加强并加快了社会活动对城市交通的拓展,在客观上就要求核心地区必须兼备高强度发达的各项设施,城市核心往往与旧城相重叠,加重旧城运转的负担,所以成都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环状放射的格局模式。
近30年,成都道路系统建设一直延续了环状放射性的格局,路网引导着城市空间拓展呈圈层外延的模式,环路建设已经成为成都空间拓展的阶段性状态标志。作为一个典型的环形放射状布局城市,成都经历了从内环到一环,到三环、四环的发展,现在连七环的雏形都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