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追剧《风起陇西》的,大多一脸懵逼。原著活生生的三国历史悬疑剧,硬生生被改造成大型职场内卷撕X剧。明面上看,白帝陈恭跟他有杀父之仇,冯膺有送出杨颖之怨。可是,为什么就连杨仪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要跟着踩一脚?
蜀国官场为什么会出现齐心协力搞事业,众志成城斗李严的过程。历史上的李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搞得如此天怒人怨?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李严的崛起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年轻时以才干著称。第一任老板为荆州牧刘表,在刘表看来,李严就是当县官的好料子,所以一直让他当县长(历任诸郡县)。
曹操开始攻占荆州时,李严当时正任鄢归县令,一看曹兵来势汹汹,立马跳槽到西蜀刘璋那里,这次李严被任命为成都县令,再次以“县领导”才干著称。
建安十八年,刘备进攻西川,李严自告奋勇要去前线杀敌。刘璋任李严为护军,率军到绵竹抵抗先主刘备的进攻。
抵达绵竹之后,李严让士兵列队,直接投降刘备。
枪还没响,对方就直接躺,刘备一看居然还有这种天降大礼包,立马拜李严为裨将军。(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那种)
不久,刘备打下成都后,李严升级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终于当上市领导的李严,觉得这个刘老板很够意思,蜀汉平台不错,值得大干一番。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年),土著豪族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邦,合聚部伍数万人,一下子打到资中县。
当时刘备正领兵汉中,城内兵力空虚形势危急。李严没有向朝廷发出求援信号,而是率领率郡内属军士五千人讨伐,经过血战直接斩秦、高等人首级。失去指挥的部众枝党,又被李严逐步消灭。这一战就是在《风起陇西》中第20集中,陈恭之父参与的那场血战。
二、李严的升迁
如果说李严只能搞搞平叛、弄弄内政,这样的能力和水平远远达不到刘备“托孤重臣”的要求。作为一名投降将领,李严在刘备的心目中,绝对称得上“大大的忠臣”。
在刘老板眼中,李严挖空心思搞得“两件大事”很合自己的心意。
赤水河历史上又被称为兰溪,起源于成都的龙泉山脉。浑浊的江水一直都是呈现赤色,当时浊水忽然变清。李严大喜,专门立下了《黄龙甘露碑》,以做纪念。
这就是刘备登基时著名祥瑞“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事件,武阳赤水(今双流)正是李严的管辖地。成都市双流区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黄龙溪”这个地名。就连隔壁魏国集团的曹老板都忍不住把年号改为“黄初”,可见对这事有多酸。
事后,李严邀请了蜀国官员八百人搞了一次大型签名活动,最后由自己亲自上表恳请刘备称帝。老刘表示很满意。
在刘备称帝之后,李严又为刘老板搞了第二次大事件。
大力宣传蜀汉“天命”,又在黄龙地区建庙、刻碑,大扬其名。搞得刘备自己都被感动了,专门跑来犍为视察传说中的“黄龙”。李严不失时机地拿出了,拿出了一份厚礼献给刘老板。
上次镇压叛乱之后,李严将叛军地区的群众全部恢复了“民籍”。换句话说:将过去由当地豪族直接控制的大量百姓,改为直接向蜀汉政权交租、纳粮、服役的户籍,这么漂亮的一手令刘备越发看好李严。
这下,面子里子全有了。
李严又趁机在黄龙见赤水的“神迹”附近,策划了一次大型的“籍田”活动。这种大型室外轰趴,就是古代天子祭农神的一项活动,这对于常年从事手工编织业的刘备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感觉新鲜的刘备玩嗨了,看李严更顺眼了。
三、李严的心思
从诸葛亮的政治手段和为人处事来看,并不是一个很难相处的领导。从他平息关羽使小性怼黄忠,要跟马超单挑的事件就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个宰相肚里能乘船之人。
反观李严则是个“腹有鳞甲”,很难与之共事的人物。《杨洪传》记载:杨洪最开始是李严的下属功曹,却遭到排挤。诸葛亮将其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发现这人很有才干,于是将其升任为广汉太守。杨洪为人很大度,他提拔了手下的门书佐何祗。何祗提拔的速度更快,没过几年就当上了蜀郡太守,居然成了广汉太守杨洪的直接上级领导。杨洪依旧从容对待,丝毫没有老领导的架子。
这样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居然都受不了李严,可见在这样的领导手底下混有多惨。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蜀国上下全体动员,唯独不见李严。
其实,南中叛乱正是李严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因为刘备的遗命就是李严“统内外军事”,平叛正是职责所在。
傲娇的李严以为诸葛亮一介书生,必然会上门求自己出征。没想到人家自己一撸,抽刀子亲自领兵。就在李严盼望着诸葛亮无功而返,或者大败而归的消息时,诸葛亮已经搂着新宠孟获,得胜回朝了。
诸葛亮南征归来之后,就以北伐的名义,试图调动李严执掌的两万军队前往汉中。李严满肚子牢骚,便开始讨价还价,要求从益州东部分割五个郡出来,新设一个州,由自己当刺史。
三国志记载:“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李严的这个操作就是打算拿军队换机会,诸葛亮是益州牧。自己拿2W人马换一个州,大家平起平坐,不过分吧?
但是,在诸葛亮看来,前面平叛你不来,调动你的人马你不干;除了要官要权,这次还要搞蜀国分裂。
想法太天真,做法不能忍。
四、诸葛亮吊打李严
诸葛亮一生的对手很多,李严其实是最弱的那个,关键是还没有多少智慧。
如果说李严前面的做法是工作上的分歧,还可以谅解,下面的操作就是自不量力了。李严见诸葛亮大权在握,就想了一个馊点子,主动写信给诸葛亮,劝其如曹操、王莽那样受九锡,进爵称王。
这正好给了诸葛亮一个教训他的机会!诸葛亮接信后义正言辞地批道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海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诸葛亮一封书信站在道德和正义的高度把李严狠狠批了一顿,做贼心虚的李严只好吃个哑巴亏。
建兴七年,陈震出使东吴之前,专门找到诸葛亮,专题汇报了李严的狡诈和早年为官的斑斑劣迹。要放在电视剧《风起陇西》里,前来汇报的可能就是Angelababy。
《三国志.陈震传》记载: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正方,就是李严的字。
这段话是诸葛亮在会议上引用了陈震的原话,而且是对着长史蒋琬和侍中董允说的,这就是将李严问题公开化的信号。
建兴八年(年),曹军欲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照例讨价还价,还说起“司马懿等开府辟召”之事。
诸葛亮为了将李严调离他经营多处的老窝,任命他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
李严带两万人走,儿子守大本营,手里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李严若仍不执行调令,矛盾便公开化了。
李严接到命令后,改名为李平。究竟是意难平,还是意已平,那就不得而知了。
建兴九年,李严抵达汉中接替魏延,“督汉中”。从当年经营的据点江州到汉中,表面上是平调,实质上是在诸葛亮众多亲信的控制之下,李严毫无自主权可言。
这一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令李严负责军粮等运输事务。李严的职务是“督汉中”,从职责上看应管理汉中的军政大事,可实际上却被贬为运粮官,肯定一肚子鬼火。
加之正值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工作十分困难,不能按时交粮。李严于是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假传圣旨,说是后主刘禅下令退军,让诸葛亮即刻退还。诸葛亮本来就因为粮尽,正打算退兵,便承命退军。
李严见大军退回,又故作惊诧说:“军粮绕足,何以便归”。试图推卸自己运粮不足的责任,同时,还要追究诸葛亮擅自退军的责任,他向刘禅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之战”。
诸葛亮不动声色地回到朝廷,然后在刘禅面前,将李严前前后后的书信、行军记录,人证、物证、旁证全部拿出来,一条一条列举出来,责问李严。
李严哪斗得过诸葛亮这种军神、儒神兼学神。更何况,就连蜀国的法律《蜀科》就是诸葛亮亲自参与制作的,拥有最终解释权。
一个回合下来,李严就“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接下来,诸葛亮上表刘禅,用最温和的语气,最委婉的措辞把李严批评了一顿。
紧接着,诸葛亮又与众将共同签名把李严弹劾了一顿,废其为民,徙梓潼郡。诸葛亮还专门找到李严之子,让他安心工作,自己绝不搞株连。
看看人家诸葛亮这步骤,成功躲过李严所有的攻击,然后利用对方的失误,一个闪现再加一个平A,对面就倒下了,连大招都不用放。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风雨不透,就连被打倒的李严都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白羽点评: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身无长物。诸葛亮克己奉公,李严则私欲极强。李严被徙之后“奴婢宾客数百人”一哄而散,可见其生活奢靡挥霍无度。诸葛亮打垮政敌后,不象司马懿对“高平陵事件”和东吴对诸葛恪事件,用灭族的方法来处理对手,只是流放并基本保留原生活待遇水准,这在三国时期是极难得的。
建兴十二年,李严接到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的消息后,急火攻心居然也死了。因为他还一直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良心发现,再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可惜,继任者哪有诸葛亮的胸襟和水平。
陈寿在李严的传记后,曾专门评说:李严等人的失败,“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替,无不自己也。”评价精准,高度概括了李严失败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95.html